前不久,院里组织员额法官及法官助理们围绕“如何做好群众工作”开展了一次大讨论。同事们踊跃发言,让我受益匪浅。作为一名法官,特别是身处基层法庭的民事法官,“如何做好群众工作”这个问题让我陷入沉思,它必将是我当下以及未来若干年工作中需要持续深入思考的问题。而此刻,关于这个问题,我想向大家分享三本书。
第一本:《在峡江的转弯处》
这本书是陈行甲的自传体随笔,从童年岁月写起,写母亲,写爱人;记录了大学毕业到基层九年多的工作和生活;回顾了在巴东任县委书记期间不同寻常的经历;讲述了转场公益几年来的所见所感。通过读这本书,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普通人的爱与成长。作为基层干部,读这本书,更是能让我们在社会的物欲横流中常怀悲悯之心,在世事的变幻莫测中守住内心和实践的知行合一。回到“如何做好群众工作”这个议题,这本书当下最触动我的便是书中反复提及的“悲悯”二字。
母亲对待苦难中人的善意,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悲悯的种子,无论是为政一方还是从事公益,他始终带着母亲赋予的这份初心,无怨无悔的付出自己全部的爱,散发着比太阳更温暖的光。
悲悯,是对人间苦难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,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善良,一种博大的爱。作为一名基层法官,要想做好群众工作,首先要常怀悲悯之心。法院是解决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,“最后”二字,足以让当事人使尽浑身的力气来应对,他们的种种表现也许会让熟知法律的局外人感到不可思议。一个案件,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只是一次法条的运用、一本档案的装订……但对于当事人来说,可能就是他的一生。正义,不是体现在法条中,而是体现在具体案件,体现在每一份判决书中。所以,法官需要强大的共情能力,能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尽量感同身受,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。相信《在峡江的转弯处》这本书,在这一点上会给我们些许启发。
第二本:《非暴力沟通》
本书作者为马歇尔·卢森堡博士,他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,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,能使人们情意相通,和谐相处,这就是“非暴力沟通”。《非暴力沟通》分十三章向我们详细阐述了这种神奇而平和的沟通方式。前两章作者主要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,即观察、感受、需要和请求,阐释了一些带来负面影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,即“异化的沟通方式”;第三到六章作者更加详细地阐释了四要素的内涵,向我们辨析了一些相似的概念并提供了一些模板与练习;第七到八章主要讲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来倾听他人;第九到十三章主要讲述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来爱自己。
非暴力沟通可以运用于各种人际交往中,包括家人、朋友、同事等等。而我在工作中发现,在与当事人交流时运用非暴力沟通方式,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前面提到,我们在与群众打交道时,要常怀悲悯之心,要具备共情能力。但事实上人们往往更加容易与他们喜欢和熟悉的人打交道,面对陌生群众,甚至会“社恐”。加之法院是解决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,来法院打官司的群众,不可避免的有一些负面情绪,很难在交流过程中保持平和。这时候,法官如果也采取不平和的沟通方式,很容易让当事人感受到语言中的“暴力”,更别提感受到公平正义了。此时,非暴力沟通就派上用场,我们通过倾听他人的需要和需求,认真观察事实,感知自己的内在情绪,合理表达自己的需要与请求,去平和地解决问题。具体怎么观察、如何感受,大家可以到书中去找答案。
第三本:《法治的细节》
《法治的细节》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罗翔全新的法学随笔,面向大众读者,从热点案件解读、法学理念科普、经典名著讲解等六大板块,普及法律常识与法治观念。作为法律工作者,读《法治的细节》这本书,可以让我们在工作中无论是处理案件还是探究问题时,多一些思考的维度,更加全面或者更加细腻的去解决问题。除此之外,今天我更加想要分享的,是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——《在读书中超越有限的今生》。
罗翔老师将读书分为四种境界:一是在书籍中逃避世界。通过读书来逃避现实,暂时忘记现实生活中的不愉快。二是在书籍中营造世界。用想象去描绘完美,通过阅读营造一个假想的世界,远离真实世界。三是在书籍中理解世界。读书既是一种出世,也是一种入世。通过阅读理解这个世界,拥有进入世界的勇气和力量。四是在书籍中超越世界。我们今生活着的唯一意义,就是超越今生。读书在某种意义上,正是站在人类总体经验的基础上来获得安身立命的伟大观念。人的肉体也许很容易毁灭,但这种伟大的观念却万世长存。《在读书中超越有限的今生》一文,深深触动着我。今天我们讨论“如何做好群众工作”这件事,我马上就想到了这几本书,感受到它们带给我的勇气和能量,我想,这便是读书的意义,这便是“超越有限”的一种具体体现。
今天,我分享以上三本书,同时也分享了阅读赋予我的力量。最后,我想用罗翔老师书中的话作为结尾——“真正的智慧是承认自己的无知。我们无知,所以我们读书,我们读书,所以越承认自己的无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