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月胎恩重,三生报答轻。”诗词里传递着对母爱的深深感激之情。然而在5月31日上午,五峰法院五峰镇人民法庭巡回审理了一起赡养纠纷,老人与子女坐上了原被告席,让人落泪的一幕就这样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揭开。
王婆婆与老伴共生育四子三女。十年前老伴去世,现已95岁高龄的王婆婆双目失明,丧失独自生活的能力,急需有人在身旁照顾生活起居。七名子女中大儿子已过世,其他六人因觉得老人分家不公,互相产生矛盾,导致老人无人照料。无奈之下,王婆婆将六名子女诉至法院。
承办法官在开庭之前,分别电话联系六名被告,希望能够了解每个子女的真实想法,通过心平气和地沟通来调解此案。但被告各执不同想法,难以于庭前取得一致意见。考虑到王婆婆年纪大,行动不便,居住的地方山高路远,承办法官背上国徽,带上卷宗,来到村里开庭。
经过近2小时的奔波,承办法官一行来到村里,经过一番布置,巡回法庭虽简易,却不失庄重和威严。上午10时,伴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,法庭正式开庭。
“我希望跟着大女儿生活,百年之后安葬的事交给几个儿子。”老人在庭审中表达了真实意愿。“鸦尚有反哺之义,羊有跪乳之恩。父母德高,子女良教,各位被告亦是为人父母,希望你们用自己的行动给子女作出表率。” 老人的诉讼代理人言之切切。
承办法官随后释法明理:“孝敬父母,尊敬长辈,是做人的本分,是天经地义的美德。不赡养父母不仅要受到道德的谴责,更会受到法律的制裁!希望各被告之间能摒弃前嫌,各自尽一份孝心,协商好母亲的赡养问题。”“母亲可以跟随我生活,由我来照料她的生活起居,但其他子女要分担一定的赡养费。”大女儿表达出自己的意愿。其他几名子女尊重老人的意愿,同意了大女儿的方案。法官因势利导,继续就老人百年之后的安葬问题与各子女协商。两个多小时的调解后,虽然对于赡养费的具体金额最终未达成一致意见,但此次开诚布公地沟通使得当事人进一步纾解心结,消弭顾虑,为案件调解打下基础,让耄耋老人的晚年有所保障。
水必有源,藕必有根,根深则叶茂,源远则流长。人的根源就是父母,为人之子,当以孝为先,以孝为根。尽孝不在年龄大小,不在贫富,不在文化高低,是在良心德行。希望为人子女者,趁高堂健在,多尽一份孝心。